4月29日,看到华为技术针对中兴通讯在欧洲多国提起专利诉讼的消息时,脑海中立刻闪回到在两家公司的专利部门采访时的场景。
那是六七年前,当时业界正弥漫着一股专利情结。中国的IT、通讯、家电行业一次次地上演被国外企业的专利掐住脖子的事件。国际化脚步迈得比较大的中国企业们,第一次在集体意识到,原来光有技术是不行的,原来专利是可以用来打仗的!
首先这要感谢思科。如果不是思科在2003年初对华为技术发起的震惊国内的诉讼,不会有这种觉醒,也不会有华为在专利战略上的大幅度提升,更不会有接下来几年内中国企业对专利意识的高度重视,到了“言必称专利”的地步。
战争的作用是明显的,短短几年间,中国企业申请专利的数量已经超越了N个国家。截至4月21日公布的数据,2010年中国国内专利申请数为39万1177件,同比增长了24%。而将于今年6月末公布的日本国内专利申请数预计将不到35万件,因此,2010年中国的专利申请数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跃居全球第二。
这个进步的背景是:10年前中国的专利申请数大概是5万件,仅为日本的八1/8。日本的专利申请数在2005年之前,多年来位居世界第一,但从2006年开始已连续4年减少。而中国恰恰从那时开始发力,实现了弯道超越。
然而,这个超越的质量是堪忧的。毫不客气地说,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围绕专利所做的事情是为了专利而专利,存在几个特征:一是单纯增加专利数量;二是专利结构含金量低,发明专利数量极低;三是专利不是用来开发新产品而是为骗钱,骗取各种各样的扶持基金、或者糊弄市场;四是徒有专利数量,缺乏有效经营。
在国际专利上,我们的表现就不怎么样李。2010年,中国向世界知识产权所有权机构(WIPO)申请的“国际专利”数量中国仅为1万2337件,远不及前三位的美国、日本和德国。
但是,在深圳,在中兴通讯和华为技术这样的公司来讲,这种现象相对来讲好很多。而最大的原因就在于,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专利是用来刺刀见红的,国际市场不是拿着专利文件就可以芝麻开门的。
首先,我们可以放心的是,这件事情不会闹到收拾不了的地步。
1 90%以上的专利诉讼的结果,是以和解而告终。华为技术针对中兴通讯的这一个,更不会令人意外。更何况是两个公司大门的直线距离都不超过50公里的两家中国公司,深圳的旗帜,中国通讯业的旗帜。和解的可能性:100%。无论华为技术出于怎样的考虑,中兴通讯和看客根本不用担心,无非是丢一两个单的问题。
2 专利往往不是用来变成产品的,专利战争往往不是不以专利为目的。这次更是如此。从现在披露的信息上看,十分有点小题大做的意思,多大点事,值得走法律程序吗?值得到欧洲打官司吗?所以,我们不得不去猜测,这次所谓诉讼的真正动机是什么?
我们不知道两家中国公司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但在我看来,这一件让很多国人在情感上无法接受的事件,对中兴通讯来说,可能是一件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倒可能是一次重要的历史转折。
其次,对中兴通讯而言,必须该考虑自己出头了。
中兴通讯号称拥有全球通讯业最长的产品线(意指通讯业的任何产品都会在中兴通讯找到,这一点跟腾讯很像),这凸显了中兴通讯的稳健策略。跟华为技术不同,中兴通讯不会豪赌某一个技术、某一个机遇,而是会稳扎稳打看长跑,求发展。多年以来,在国际化战略上,中兴通讯同样坚持了稳健策略(圈内也戏称为“老二”策略),华为技术这样凶猛的公司走到哪里,中兴通讯就会走到哪里,要点在于华为技术是否在那里站稳脚跟。如果华为技术能站稳,就会大大扫除中兴通讯进军该市场的胜率,毕竟,中国公司形象的受认可、该市场机遇的可靠性,都因为华为技术的站稳脚跟而会得到确认。
但是,这个策略能永远走下去吗?有必要永远走下去吗?在技术端,中兴通讯已经完全具备了做老大的实力。而长期以来的这一跟随策略,既有可能把华为技术逼急了,也同样有可能让中兴通讯在未来失去主导市场的机会。
还是自己做老大吧,中兴通讯!
(备注:老写华为技术、中兴通讯,其实很别扭,大家还是习惯叫华为中兴。但是多年前采访这两家公司的时候,留下了一个极其深刻的印象,他们会一遍遍地提醒你,提他们公司的时候请说全名。这个小细节,我印象极其深刻。)
上周的某一个晚上,我们坐着一个如极速飞车般的小面,乌七嘛黑地摸到了嘉兴。在餐厅,旁边一桌人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该桌以中年男人为主,辅以少量青年男子,正在大声地聊天。其中一人喝道:想当初,叶海峰拖着拉杆箱来找我,请我给他加工包包……
这是麦包包的地盘。
因为亿邦要在成都做2010中国网上零售年会的关系,事关一些重要嘉宾的邀请,我们来到麦包包的时候,正好麦包包要搬新大楼了,搞了一个仪式,请来了诸多电商界的嘉宾。于是,在晚饭后的这个时刻,你在酒店大堂一转,基本就可以把麦包包的核心运营团队一网打尽了。我们站了几分钟,先后碰到了麦包包的两个副总裁,一个是偏向管理的方天雨,一个是从当当网来的COO邱玉栋。当然也少不了叶海峰。他看上去有些累,但手劲还挺大。
酒店里也无处不见这两家公司的影子。桌子上一本出身非常蹊跷的杂志,唤作《环球市场》,十篇有八篇能提到电子商务,而每提,都要提到麦包包和justyle。其中有句话给我留下来很深的印象,“justyle来到嘉兴,让嘉兴变成了世界的嘉兴。”
麦包包搬到了新楼,旧楼也没有闲着,被原来楼下的justyle收了。次日一大早,我们就找justyle的徐群,穿过一条狭窄的、散发着主机热气的走道,他的办公室缩在整个办公区的最底端,这好像是整个办公区唯一的一个独立办公室。
办公室里塞满了人,桌子上摆了三双鞋。一双尖头皮鞋,一双UGG模样的雪地靴,另一双没留下什么印象的鞋。徐群正在跟三四个人热火朝天的讨论,穿着日版的小西服,裤线笔直,尖头皮鞋,不出三句话,他就炫耀起他的行头:这个都是意大利名牌的加工厂做的,质量绝对一流,看,看……
到麦包包和justyle一趟,从他们俩身上,发现几个有意思的点。
1 自有品牌的电子商务更受认可
麦包包刚完成第二轮约1500万美元的投资,justyle的第二轮融资进展也比较顺利,而从数据上看,justyle从5月份开始增长速度提高很快。在嘉兴也见到Masa maso孙弘,他的发展一直比较顺利。
整体而言,这些公司虽然都是电子商务公司,但实际上传统业的运营意味更浓,关注点首先还是在于自己产品上,至于是否电子商务,怎么说都行。
由于当当卓越京东红孩子等在百货类目的大规模杀入,使得想走百货路线的小平台的生存空间已经很小,这个规律在任何一个行业基本都适用。麦包包和justyle的好处有二,一是品牌是自己的,突破了线上线下、自建渠道还是代销渠道的局限,所有东西基本都掌握在自己手里,不必看谁的脸色,尤其是定价权;二是资源资源投入可以保持一个方向,不用投入过多精力去应付不同品类、不同供应商等等,持续的正向投资,获取的积累和收获也值得期待。目前来看,这种模式的胜算最大。
2 管理瓶颈正趋明显
无论是麦包包还是justyle,目前由于规模扩张很快,对叶海峰和徐群这两位大侠来说,管理瓶颈开始逐渐显现。创业期企业的问题,往往集中在容易在多个方面触及瓶颈,比如,领导人的才智水平往往就代表了企业的才智水平。管一个品牌、几个人的团队,和多个品牌、多个价格水平的产品、多个团队,对制造业出身、成长神速、从创业期走向资本运作期的公司来说,挑战尤其明显。他们都比外界更早发现这些问题,但不代表这些问题可以轻易的解决。
3 地域优势如何保持
justyle是从上海搬到嘉兴的,原因在于在嘉兴它可以获得更多的扶持。在嘉兴,麦包包和justyle可以做到呼风唤雨,但在很多问题问题上,也面临发展瓶颈。留在嘉兴,好处是当地政府扶持大,品牌影响力大,员工相对稳定。但随着公司壮大,当地资源是否还能够支持这个品牌,尤其是人才方面,是个难题。麦包包已经开始从跨国公司挖人,比如来自coach的高管,且不论融合是否顺利,光局部的改善并不能从根本上保证每条线的发展速度。如果留在嘉兴,这些方面都受局限;如果离开嘉兴,是否获得如嘉兴般的扶持,很难预料。
4 如何应付资本的压力
B2C现在最大的纠结之一,就在于如何与资本保持关系。不拿投资,发展节奏慢;拿了投资,等于用将来的钱来催熟现在的苗儿,现在是为增速,将来是否健康,很难讲。对行业来说,大资金的进入,提高了整个行业的薪资水平、运营成本,这又使得后来者的日子更难。而随着一些十年老店逐渐上市,传统零售业通过资本运作手段进入电子商务,使得中小型的独立B2C的压力倍增,简直是进退不得。
不是研究,只是记录,供大家参考。
看着方正PC就这样走向结束,心情怪怪的。日前,随着合作细节文件的亮相,宏碁正式全盘收编了方正PC。尽管以前曾经给有过很多次洗牌,但这次显得更具意义。
方正与宏碁的绯闻正式传出,要回溯至8月4日。当日,全球第二大PC厂商宏碁与中国内地目前的第一品牌方正科技(联想已是全球企业)宣布进行业务整合。合作主要涉及到三方面内容:一是宏碁将负责运营方正PC的核心业务,包括针对中国市场的PC产品规划、营销以及供应链管理;二是方正科技原总裁蓝烨将以Founder PC品牌事业单位总经理身份加盟宏碁;三是方正科技旗下工厂、售后服务网络亦加入宏碁。
这并不是方正PC第一次传出绯闻。2007年9月份,戴尔公司一度距方正PC非常之近。屡屡传出绯闻的原因,在于全球PC企业间的规模化竞赛的激烈程度进入到生死关头。每个季度,惠普、戴尔、宏碁、联想四家PC巨头的座次都可能更迭,这使得增量市场特征明显的中国市场十分重要。在这一背景下,领跑内地市场多年的方正PC,则频频被豪强们施以青眼。
方正PC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在千年老二的不破金身一朝被破之后,其在内地市场份额一路下滑。据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数据,2009年中国市场PC企业按照市场占有率排名为联想(23.8%)、惠普(10.1%)、戴尔(7.9%)、方正(6.2%)。
而在方正集团内部,PC业务更是尴尬。在PC业务繁荣之前,方正集团的旗帜出版业务;在PC繁荣之后,方正集团则开始多元化。它只是曾经在IT即PC的时代,短暂充当过方正的旗帜。
普遍认为,宏碁合并方正PC业务的目的在于弥补自身在内地市场二三线城市、服务网络、渠道体系三方面的不足。8月10日,宏碁董事长王振堂表示,宏碁“借重方正在中国大陆市场的销售通路及对当地市场的品牌影响力特别是4至6级城市、乡镇市场、中小型企业及其它商业客户的优势。”
实际上,方正PC还有两个核心优势:一是在政府行业与国有大型企业中的竞争力;二是在农村市场的影响力。在这两个领域,方正品牌耕耘多年,其深厚的政府背景、北大背景,令任何一个非内地品牌都相形见绌。
因此,此次业务整合注定将会对国内PC市场产生震动,并有效提升宏碁的市场份额,据相关机构估计,此次合并将可能会使宏碁在内地PC市场占有率提升至9.4%,这将一举超过戴尔位列第三,并危及惠普。而长远来看,还将有助于宏碁在行业市场和四六级市场扎根,这都曾经是宏碁的失地。
方正集团此次放手方正PC,虽然名为“业务整合”,但实质上可以对PC业务的放弃。方正集团重心早已多元化,在地产、医疗、金融、钢铁等领域布局多年,而在放手PC业务之前,也已经大规模地在各种网络推送以非PC业务为主体、以“方正IT就在你身边”为主题的广告片,以填补PC业务出手之后可能留下的品牌空档。对方正而言,如果“方正电脑”在出手之后无限期保留品牌,那么,也意味着将承担这个品牌可能带来的任何风险。在中国这样一个高度情绪化的市场,方正集团不会容忍这样的情况的出现。而对宏碁来说,方正品牌的高价值期限实际上也就是屈指几年,它没有任何必要始终保持着这个品牌。
1998年5月11日,北大方正通过二级市场购买股票入主延中实业,“方正科技”由此诞生。12年来,方正PC曾经灿烂一时。而今,PC业的高科技光环日渐剥落,方正PC也只具有巨头博弈的一枚棋子。随着方正品牌PC的落幕,曾经在国货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内地PC品牌们,也终于走到了最后一步。
在市面上忽然出来一堆Phone,不管原来什么血统,放着“手机”这样的名字不用,非要去凑这个热闹。按照前段时间规范英文用法的规定,这些个名字显然都有点不靠谱,虽然那些个规定也未必就不靠谱。要这么论起来,咱们显然处在一个根本就不靠谱的世界。
很多人冲着iPhone来的,摆出了一副要与iPhone决一死战的态度。这有点像娱乐圈的风范。孙海英要出新片,就扯开大嘴骂冯小刚,也不想想自己有没有那资格。这种风确实已经弥漫开来,现在有点什么事,大家第一反应就是“炒作吧?”
互联网圈是一个很大的圈。在这个大圈中,一个套一个地又有无数个小圈,就像一块石头砸进平静的水面带出的涟漪。在这么些个圈子里,电子商务圈是靠近圆心的一个。跟我们平时理解的互联网圈不同,这个圈的核心话题,不是模式,不是好玩,只有一个:是否赚钱。
前几天在深圳开电子商务大会,来的都是中小企业。有一个主讲嘉宾,在做一个网货品牌,两三年年时间里做到了上亿规模。跟我上次见他不同,这回没留辫子了,也没拿扇子了,腰间却挂着一个葫芦,一手拿着一个iPhone,其中一个屏幕还裂着。
轮到他上场了。做完了自我介绍,他走到台中间,举起手中的iPhone,问台下:用iPhone的请举手!应者寥寥。他摇摇头,说:如果你想做电子商务,而你没去研究下iPhone,那么,你OUT了。
这个嘉宾我是熟悉的,他有一种独特的气质,跟苹果似的。他是我见过的最具有互联网精神的人,跟苹果似的。他花在自己公司身上的时间,根本不像传统的公司老板那么多,而是成天往别的公司跑,帮助人家去解决问题。他最近花很多时间去研究iPhone,并不是作为一个简单的个人用户,而是从中去发现商业模式,去启迪自身。
我们作为一个个人,对待一个产品的态度是很纯粹的:好用,或者难用。但是,作为一个公司,要创造一个世界级的产品,却不能只考虑个人体验。我们不用神化iPhone,但也一定要明白,自己为什么不是iPhone。
不是就不是,有什么要紧。但是,不要非往上靠,这明摆着是让别人拿你跟人家比。这就不明智了。
iPhone风靡世界,首先需要确定的是,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也有一定的历史因素,我们不可能把iPhone跟苹果公司的历史和历史上的产品、以及苹果用户的文化割裂开来。那么,从历史上来看,那些选择了苹果作为叫板对象的公司,首先就输了。你没有苹果那样的历史,没有它那样的用户,为什么要走那条路?中国人本来就不适合踢足球,为什么非要用世界杯的标准要求它?
苹果身边,围绕着两种人群。一种极端排斥,痛恨他的封闭,痛恨他的自以为是,痛恨那个人群的自以为是;一种极端拥护,狂热迷恋它,喜欢它,研究它,并希望别人也喜欢它。我们可以停止键盘,放下电话,想一想,还有哪个公司,可以做到这一点:用户在用着,并且到处去说它的好。
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常常用着某个公司的产品,还在诅咒着,痛恨着:怎么会这么难用!那些心比天高的公司,首先还是解决这个现实问题吧。
我并不是一个iPhone的狂热追捧者,而且我也不认为iPhone就有举世无敌的用户体验,我只是说,从公司竞争的角度来讲,我们有些可爱的公司,在博取眼球的时候,可能选错了对象,就像孙海英找错了冯小刚。
世界上曾经有很多著名的公司,曾经因为某种特殊的标签而令人印象深刻。比如,苹果的标签有乔布斯,惠普的标签有车库,福特的标签有流水线,维珍的标签有不务正业的老板,华为的标签是军事化和任正非的骂人。如此种种,数不胜数。
王江民先生的突然去世,让很多生前旧好纷纷撰文纪念。我对王先生的印象不深,除了缅怀,似乎也做不了什么。
这是一次意外事件,对江民公司的影响显然是巨大的。一方面因为是公司创始人,另一方面做公司这件事,有的时候真是需要领袖的,个人天才有时候往往会是公司的全部。他就是公司的标签。
一次意外死亡事件,注定将改变这家公司的前途。这是技术层面的,有时候甚至是我们无法挽回的。
而著名的富士康公司,则在不断地遭遇意外死亡事件。当然,准确的说,我以为这已经不能叫意外死亡了。
世界上每天都是要死人的,可像富士康这样天天死人就不对了。这是一家高科技制造企业,连煤矿都不是。作为生命,我们要习惯生老病死这种自然规律。但是,如果说“作为一个公司,总是要死人的”,听出来就显得十分别扭。富士康当然没这么说,但它做到了。
很多朋友会有这样的经历。在一个特别老特别老的单位里呆着,同事们都是四五十岁上下的阿姨和大叔,如果赶上是个国企,氛围就更加沉重。时间长了,你就发现自己会老得特别快。所以,女士们的养生之道是找个平均年龄很小的公司,这两年跟85后同事,过两年跟90后同事,越活越年轻。按照这个逻辑,人们在富士康里面呆着,今天这个楼跳了一个,明天那个楼跳了一个,员工们习以为常,甚至潜意识里以为那是演习。哪天想不开,打开窗户随便就跳了。
这是富士康员工的一种心理标签。频繁的意外死亡事件,让富士康的员工已经不再惧怕死亡,甚至勇敢迎接死亡。频繁的意外死亡事件,让外界习惯了富士康这样一家非正常的公司,人们看到这一类新闻将不再惊奇,将不再感觉有什么不对,富士康公司更将感觉没啥不对。而只有在这次连续意外死亡之后,我们才第一次看到富士康对这一类事件进行官方反思。
这种不好的标签,我们能够撕去吗?
山寨精神曾经为我们所景仰。iPad刚一现身,山寨货已经迎风赶上,而且公然登堂入室,为大媒体所轮番报道。山寨公司也西装革履地王顾左右,充分展示自己的技术实力,时间紧任务急云云,研发测试轮番上阵云云,力保赶在苹果之前上市云云。
在深圳,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然而,我们真的就这样公开炫耀我们的剽窃了吗?我们真的都跟富士康似的,以为山寨应该正常化吗?这边官方高举保护知识产权、那边民间厉兵秣马地“山寨化”的场景,真的是我们值得期待的前景吗?
在北京的秀水商场,门口的玻璃门上贴着一张保护知识产权的通知,指出并列举了20个左右的国际大品牌,在秀水是绝对不能卖的。然而,这又是一张极好的导购单,这些品牌在秀水全部都在公开销售,价格从30到3000不等。
前几天看到新闻,我们终于遇到这样的现实了。一批中国厂商进军海外,遭遇了“洋山寨”。我看到这则消息的时候,心里感到很不舒服,但又说不出来怎么不舒服。
我们怎么去要求老外保护我们的知识产权?谈之前,看看我们的标签吧。
本博客网站更换为WordPress博客系统,谢谢支持! TechWeb科技博客,精致且主流的IT评论大本营。这里汇聚众多IT专业人士,以对业界的分析评论为基础,用独有的风格表达精辟思想。我们期待你的加入,与业界同仁一起阅读、写作。交流、分享你的意见。我们承诺,在这里,不受侮辱,不被打扰,享受一些难得的宁静和关注。